本内容由 rickyzhu420 等多人制作整理,上次更新于 2025-6-8 15:24
本内容依据 CC BY-NC-SA 4.0 许可证进行授权
您可以自由地:
共享 — 在任何媒介以任何形式复制、发行本作品
演绎 — 修改、转换或以本作品为基础进行创作
只要你遵守许可协议条款,许可人就无法收回你的这些权利
惟须遵守下列条件:
署名 — 您必须给出 适当的署名 ,提供指向本许可协议的链接,同时 标明是否(对原始作品)作了修改 。您可以用任何合理的方式来署名,但是不得以任何方式暗示许可人为您或您的使用背书。
非商业性使用 — 您不得将本作品用于 商业目的 。
相同方式共享 — 如果您再混合、转换或者基于本作品进行创作,您必须基于 与原先许可协议相同的许可协议 分发您贡献的作品。
没有附加限制 — 您不得适用法律术语或者 技术措施 从而限制其他人做许可协议允许的事情。
注意
本内容不是来自官方的考点,也没有从中探取信息,因此可能存在错误内容。复习内容和考频来自日常课堂学习时所划线考点与标注
本内容会使用来自 AI 生成的内容,在文中会显著标注区分
提示
复制全文发送给 AI,可以让 AI 随机出题模拟考察掌握程度并提供讲解
当心
强烈不推荐将本内容用于考试作弊用途,虽然实际上你无需遵循包括此条在内的任何附加条件
提示
加粗并且末尾带 * 号的标题是推测的考试重点,点击直接跳转
rickyzhu420 的马原复习笔记目录(可点击)题型与分值章节要点导论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七个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马克思主义创建的标志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第一章 世界的多样性与物质的统一性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本质人工智能是什么*辩证法总观点联系的四个特点发展的实质矛盾的基本属性*量变和质变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实践的本质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归根到底性)*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的认识*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第三节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存在的三要素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关系三要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发展五大动力系统*唯物史观与英雄史观*人民群众的决定性作用*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商品价值决定于*货币的五个职能*价值规律价值规律在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10条)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远大理想*
可能有的题型:
单选;多选;判断;辨析题;论述;材料;开放题
一种可能的出卷方式:
题型 | 个数 | 总分 |
---|---|---|
单选 | 15个 | 30分 |
辨析 | 5个 | 20分 |
材料分析 | 2个 | 20分 |
论述 | 1个 | 16分 |
综合分析 | 1个 | 14分 |
总共 | 24题 | 100分 |
P2
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
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
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
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深刻的社会根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飞速发展
社会两级分化,工人极端困苦
周期性经济危机频发
阶级基础(三大工人运动)
1831 年、1834 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836 年,英国宪章运动
1844 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思想渊源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P7
1848《共产党宣言》发表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注意
答题时不可以单独写四个词,至少带一句话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
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本质和规律的客观反映。
理论来源的科学性
能够揭示真正的规律
人民性: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不是固步自封的体系,而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通过实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开放理论
P26
哲学的基本问题有且仅有一个,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问题的第一方面:思维是本源还是存在是本源?(本体论)
思维是本源:唯心主义
思维不是本源:唯物主义
哲学问题的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认识论)
思维可以认识存在:可知论
思维不可以认识存在: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金木水火土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机械静止、孤立的思想,如“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再无其他”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鬼神”
黑格尔“绝对精神”
柏拉图《理想国》
主观唯心主义
“不是风动,而是心动”、“人”与“人心”
主观精神
P33-34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提示
回答可用此模板: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具有能动性、创造性
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一方面……
另一方面……
P33
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一方面,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意识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从意识的本质上来看,意识是人脑这一特殊物质的属性。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
P36,
重要
可能材料分析
人的部分智能活动机械化
让机器具有完成某种复杂模板的能力
对人类思维的模仿,是人类智能的物化
人工智能没有意识,只有人类有意识
P41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主义的主特征
联系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客观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普遍性
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与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多样性
存在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条件性
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
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改变和创作条件不是任意的
P42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P44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同一性
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斗争性
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
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P48
质: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事物的规模、程度、精度等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度:保持事物稳定性的数量界限,限度、幅度和范围(“过犹不及”和“适可而止”)
P75
客观实在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P80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P86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互相包含
P93
真理是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包含着不依赖人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认识只能有一个,不能有多个。只能丰富发展,不能被推翻
P109
重要
可能材料分析
实践中的真理尺度是指人民必须遵循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理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这两种尺度共同制约下进行的
真理与价值或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是紧密联系
一方面,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
另一方面,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
P127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
P129
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分为:
社会心理
低层次,自发、系统、不定型,感性认识为主
社会意识形式
高层次,自觉、系统、相对稳定,理性认识为主
P13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P136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由以上两个关系形成的分配、交换、消费关系
当心
此处使用 AI 总结,需要核对
辩证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生产关系又反过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矛盾运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社会经济稳定运行;如果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的桎梏,社会变革即将到来
第一性与第二性:生产力是第一性的,生产关系是第二性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或阻碍作用是其内在规律
实践观点:从实践的角度来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揭示了人的活动与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相关性
P154、159、165、171
重要
其中科学技术部分可能考到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革命与改革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改变了生产力的结构
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
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
正确认识和运用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
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P171
英雄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主要历史观
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杀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
唯物史观
认为历史的创造者不是个别英雄而是人民群众
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本质来把握历史的创造者
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从历史的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从人与历史的不同层次上考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P174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题,是历史的创造者
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是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
从量上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到决定性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性作用
P187、189
商品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既是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抽象劳动是指抽掉了各种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的耗费。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P190
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P191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P192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格自发波动
提示
从正反两面谈
正面(第一、第二、第三)
反面(第一、第二、第三)
正面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反面
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阻碍技术进步
导致收入两极分化
P196,P225
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主要矛盾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P225
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
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
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核心内容和基石
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
P298起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肩负着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世界的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一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为目的
要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为生产的根本目的
要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要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必须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社会质疑社会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全面进步,并最终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制度,实现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
人类社会五行态理论:
原始社会(公有制)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公有制)
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过度阶段
生产资料所有制:公有
人与人的关系: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类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产品分配关系:按需分配
生产力发展: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必将归于消失
矛盾:阶级与国家消亡,战争不再存在
P349-354
共产主义是崇高理想
坚持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
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坚定理想信念
当代青年要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勇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